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葉麥穗 廣州報道
南銀轉債進入退市倒計時。
7月14日,南銀轉債公告顯示,當日是該轉債最后一個交易日,7月17日為南銀轉債最后一個轉股日,7月18日該轉債將從上海證券交易所摘牌。南銀轉債一旦摘牌退市,將是本月第二只被摘牌的銀行轉債,也是今年第四只被摘牌的銀行轉債。
南銀轉債即將被摘牌
根據南銀轉債的公告,投資者所持“南銀轉債”除在規(guī)定期限內通過二級市場繼續(xù)交易或按人民幣8.22元/股〔因公司實施2024年末期普通股分紅派息,每股派送現(xiàn)金股利人民幣0.19931元(含稅),“南銀轉債”的轉股價格自2025年6月23日起調整為人民幣8.02元/股〕的轉股價格進行轉股外,僅能選擇以人民幣100元/張的票面價格加當期應計利息(合計人民幣100.1537元/張)被強制贖回。若被強制贖回,可能面臨較大投資損失。
杭銀轉債今年7月7日正式摘牌,據了解,杭州銀行于2021年3月29日公開發(fā)行了15000萬張可轉換公司債券,發(fā)行總額人民幣150億元,期限6年。據悉杭銀轉債的累計轉股比例已達99.39%,未轉股余額僅剩0.61%。
今年第一只觸及強贖的銀行轉債是蘇杭轉債,該轉債是2025年3月17日在深交所摘牌。公開資料顯示,2021年4月12日,蘇州銀行公開發(fā)行5000萬張可轉換公司債券,發(fā)行總額為50億元。蘇行轉債的未轉股率僅有0.07%, 不會對該行的財務狀況、經營成果及現(xiàn)金流量等產生重大影響,亦不會影響本次可轉債募集資金的正常使用。
此外,今年7月5日,齊魯銀行發(fā)布公告稱,“齊魯轉債”已觸發(fā)有條件贖回條款,將行使提前贖回權。 齊魯銀行表示,齊魯銀行股票自2025年6月3日至2025年7月4日的30個交易日中已有15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格不低于“齊魯轉債”當期轉股價格的130%(含130%),根據《募集說明書》的相關約定,已觸發(fā)有條件贖回條款,齊魯銀行決定行使“齊魯轉債”的提前贖回權。齊魯轉債到期時間為2028年11月份,齊魯銀行本次為提前三年半贖回。
齊魯銀行稱,投資者所持“齊魯轉債”除在規(guī)定時限內通過二級市場繼續(xù)交易或按5.00元/股的轉股價格進行轉股外,僅能選擇以100元/張的票面價格加當期應計利息被強制贖回。
據了解,“齊魯轉債”于2022年11月29日公開發(fā)行,規(guī)模為80億元,期限6年,即2022年至2028年;并于2022年12月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。自2023年6月5日起可轉換為公司A股普通股股票,初始轉股價格為5.87元/股,目前轉股價格為5.00元/股。 齊魯轉債的最后交易日為8月8日,最后轉股日為8月13日,8月14日將在上交所摘牌。
銀行轉債降至8只
“提前贖回可轉債,一方面能加速銀行一級資本補充,增強資本實力,優(yōu)化銀行資本結構;另一方面會向市場傳遞銀行財務狀況良好、經營穩(wěn)定的積極信號。這有助于增強投資者對銀行股的信心,吸引更多投資者買入銀行股票,形成良性循環(huán)?!鄙虾=鹑谂c發(fā)展實驗室首席專家、主任曾剛表示。當股價持續(xù)走高時,可轉債的股性價值增強,銀行通過強贖推動轉股,既能補充資本金,又能擺脫利息負擔。
此前,在2024年度業(yè)績說明會上,杭州銀行董事會秘書王曉莉表示,一旦發(fā)行的可轉債轉股完成,將提升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接近0.8個百分點。伴隨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的提升,再融資的迫切性將得到一定程度緩解。
截至7月14日收盤,銀行轉債已經降至8只,接下來的8月和10月還會各有一只轉債退市,銀行轉債規(guī)模會大幅縮減。
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(jiān)劉有華對記者表示,銀行轉債退出市場將對可轉債市場產生顯著影響,主要體現(xiàn)在以下三個方面:首先,從市場供需角度來看,銀行轉債作為重要的配置型品種,其退市將導致大額可轉債供給減少,可能造成公募基金持倉規(guī)模的階段性收縮,進一步加劇優(yōu)質大額轉債的稀缺性。其次,在投資策略方面,這一變化將推動投資者進行持倉結構調整,可能促使資金向久期較長的公用事業(yè)類轉債等具有穩(wěn)定分紅特征的替代品種轉移。最后,從估值影響維度分析,由于市場整體供給收縮,存量銀行轉債的稀缺價值將得到提升,這或將對可轉債市場的整體估值形成一定支撐作用。
國海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靳毅判斷,目前銀行轉債市場正經歷顯著的供給收縮進程,存量規(guī)模與市場占比均出現(xiàn)大幅下降。 銀行轉債余額已從2023年高峰的近3000億元減少至當前1500億元之下,市場占比也由峰值40%下滑至約20%。近期隨著新一批銀行轉債即將退出,進一步加速了這一收縮趨勢。供給端的枯竭是關鍵原因,發(fā)行高峰集中在2019-2022年后,受制于銀行板塊長期破凈估值導致股權融資困難,以及監(jiān)管審核趨嚴,新發(fā)渠道基本停滯。
靳毅認為,銀行轉債供給的持續(xù)減少正深刻改變市場結構并觸發(fā)配置替代需求。 作為機構投資者傳統(tǒng)的核心底倉資產,各類基金對銀行轉債的配置熱情與其存量規(guī)模同步走低,呈現(xiàn)持續(xù)減配趨勢?;疝D而尋求紅利資產或其他替代品以填補空白。配置策略出現(xiàn)分化,一級債基相對有韌性,而二級債基、可轉債基金及偏債混合基金則顯著減倉。這種趨勢若延續(xù),可能迫使部分追求穩(wěn)健收益的產品進一步降低整體轉債敞口,轉向高息銀行信用債或同類型其他可轉債作為替代方向。